跨界已经成为周新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当初从媒体转型为公关、再成为护肤专家,还是现在变成一位名声大噪的意见领袖。深入学习茶道、中医、香道、瑜伽等东方养身哲学。周新都在给大众传递一份全新集众家精髓的理念,为女性、健康、艺术、文化的传播上作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因为有着从医的家庭背景,周新在跨界的合作中更懂得在复杂中找到当中亮点,更加严谨认真地对待人和事。

       周新的兴趣爱好广泛,你可以从他的微博中了解到充满当地气息的艺术展览、一桌琳琅满目的美食、一些美容护肤产品的推荐甚至一些时尚活动的分享。他的生活有别于我们普通人的精彩,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行业,但是在周新的手里就能打破固有格局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美妙产物。

       内外兼修是小新老师一直追求的梦想,因此他便涉足营养学、中医茶艺、瑜伽等等同时学习和尝试肌理构造与成分功效的合理搭配,努力实现内外协调的护肤保养美学。而周新建立的上海“半空间”艺术馆,结合了艺术与生活文化将艺术融于生活希望激发出更多审美中感动的那一部分。

       提到跨界合作,就不得不提周新发起的“稀捍行动”活动,他关注着蕴含中华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的延续与发展。前不久,周新到羌族(羌绣保护项目地)聚居地汶川进行探访。他关注文化与现实的存在关系。他希望能给一种工艺、一群人创造出一种全新对接社会的可能。这也许才是真正维护传统手工艺最佳的方式。 [详细]

从您的资料中得知您有着从医的家庭背景,当初是出于什么想法选择了现在的职业?

我大学主修的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以后顺理成章的也进入到媒体领域。随后的工作经历,我基本都踏足在美妆生活领域,除了编辑,市场、公关等领域其实都有所涉及。年底计划出版自己第一本关于美与生活的书,还参与发起了公益项目以及策划艺术展览……职业只是人生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事业才是终及一生要努力的目标,我渴望的事业就是“发出关于美的声音”。
家庭中的确有很多人从事医疗相关的领域,我想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启迪,应该是更认真、严谨的对待事、对待物、对待人。

成为护肤专家的过程中,有过怎样的困难时期呢?您是怎样度过了呢?

回过头去想想,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是困难的。最初开始录制美妆节目的时候,面对五六台摄像机,找到机位是困难的;看着空空的现场,却要展现出如对话般的交流状态,是困难的。但是,这都可以通过经验来累积并轻松驾驭。2015年我有了新的计划,随着第一本书《美的经纬度》的出版,我希望回归文字传播的本身;上海“半空间”艺术馆的全新开幕,我希望策划出更多更新的展览与活动;“稀捍行动”我希望能促成更多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如果真的说困难,我想经历了这么多年以后,我害怕的已经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的处理问题。掌控自己,想必是一生要面对的困难。

其实当代的女性不仅要注重护肤,其实身体的调理也十分重要。您怎么看呢?对于女性的身体调理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

我不想把护肤单独割裂来看,它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吃饭、喝水的道理一摸一样。生活可以很简单,因为“活下去”本身并不难,从这点来说护肤也很简单,“涂上去”就可以。生活也可以很复杂,复杂因为生活属于每个个体,在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我曾经说过“开心与否,取决于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这点来说,护肤也是同样的道理,期望值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护肤采用的方式。

您在微博中曾经提到过:生活就是要在喧闹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安静。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您是怎么舒缓的呢?

压力在于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压力则越大。缩减欲望,当然好,但实际却很难,它是通过时间、经历、学习等一系列过程之后,才能掌握的云淡风轻。如果暂时还不能很好的控制欲望,那我们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
定期规划与分散兴趣是我个人面对压力的办法。欲望如果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我们就很容易被情绪所控制,这种情绪会漫无边际的散开,最终掌控我们的生活。如果能够相对详尽的列出与欲望相关的计划,重要且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等将欲望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情绪,都来自于庸人自扰。

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工作压力又大,对于女性美容护肤您有没有一些建议呢?

面对它、正视它、改变它。我们既然选择不了逃离,就必须面对这种客观带来的各种困扰。在面对困扰的时候,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它毕竟是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结果。个人虽然无力改变大的社会环境,但所有的“大”都是由“小”所组成的。因此,我建议改变自我生活的小环境。家居环境的改变,增加绿色植物;生活情趣的增加,寄情于物;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身体和情绪的负担。总之,肌肤的护理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一点一滴的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才能让肌肤最终实现想要的美丽结果。

您自己平时会DIY做护肤品或者面膜吗?可以教一下大家吗?或者喜欢用怎样类型的护肤产品?

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推崇DIY这件事情,如果只是作为偶尔的兴趣爱好倒是无所谓,但是如果作为日常的护理,我还是更倾向于专业的护肤品牌。专业的品牌能够存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研发能力、资金力量等各个方面,必然都有其优势。
从护肤品的类型来说,常规护肤里面我倾向于抗氧化和修复两个类型,我将其称为“基础线”。它们就好像我们每天要吃的饭,是用来调养的。调养之后,如果生病了,该祛斑就祛斑,该抗皱就抗皱。差异在于,身体底子越好,病好的越快。肌肤同理。

我了解到,现在的您身兼数职,经常出差也在各国发现不同的美景、美物、美食分享到微博里。针对中国的一些有特色的艺术,您认为如何往外推广呢?

坚持个性,着眼市场。个性是美的内核,我相信任何一种审美,既有共同性,又存在自我特点。
至于市场,不能等同于销售。市场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销售是利益最大化。前者可以通过刺激、调整需求来引导审美的发展,传播领域在坚持观点和实现利润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面对时尚行业中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您有没有尝试过或者计划过护肤美容与中国艺术合作呢?

去年年初,我就尝试邀请艺术家制作了一组雕塑作品,来传递关于美白的概念。美需要被量化,但是绝对无法百分百量化。如果把美妆看作一种文化,文化拥有一对翅膀,一边是科技,另一边是艺术。如今,科技的翅膀很丰满,艺术的翅膀却正在凋零。我发起“稀捍行动”也好,参与“半空间”艺术馆也罢,都是希望激发出更多审美中感动的那一部分。

说到跨界合作,也了解到您是“稀捍行动”的联合发起人更是上海“半艺术”空间馆的馆长。当初是有什么样的想法所以做两个项目的呢?

艺术是非常感性的领域,“稀捍行动”关注的手工艺领域是对具体物体的呈现方式,我希望将二者结合,也是寻找理性与感性的连接方式。在当代艺术出现之前,人类的艺术领域与手工艺领域其实是重合的,我们现在将其分开,是出于行业的细分,但这并不能改变二者之间内在审美隐线的共同性。美需要感性的感情,也需要具象的物体予以呈现,这是我对于两个项目共同的寄托。

得知您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针对这样的跨界合作,您是打算用什么模式进行推广与传播呢?

传播由内核与方式共同组成。再好的方式,缺乏充实的内在,都会在短时间内失效;再好的内容,封闭起来也不会被人知道。因此,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内容,好的实质。传播的渠道,真的需要全社会与媒体的共同支持。

在做“稀捍行动”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让你最难忘?

稀捍行动保护的是传统手工艺,但说到底还是人,一切手工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最终,我感兴趣的还是人与人性。文化与现实生存的关系,是现在手工艺面临的现状。我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哪怕给一种工艺、一群人创造出一种全新对接社会的可能,都算是一种满足吧。
前不久,我前往羌族(羌绣保护项目地)聚居地汶川进行探访。刺绣的生存现状确实让人担心,大部分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导致羌绣的继承性变差。一边是现实的生存问题,一边是自我民族的传统文化,舍谁都是痛苦的。所以,我们看似在关注羌绣,但实际是在关注从事羌绣的那群人。

向策展人、艺术家转型以后,您对中国艺术的看法有改变吗?你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对比以前有没有提高了呢。您觉得哪个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最有趣呢?为什么?

我真的还没有资格对艺术作出任何的评价,我只能说,80后的一代正在崛起,在经济能力、思想意识、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在努力着。文化与美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代人努力的结果;它是每一个人、每一代人努力后的累积。

责任编辑:余雯汶        专题采写:赵俊兰

设计:李晓旭            前端:吴志平/李彦龙/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