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风尚人物的8大理由
  • 2006

    因研究中国茶文化,开始深入接触东方传统工艺文化

  • 2008

    系统学习茶艺、营养学、养生日常护理、东方传统文化、瑜伽修行

  • 2010

    因美妆节目登上银幕,逐步确定自己“内调外养”的保养身份,强调美容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推荐健康的美学保养方式

  • 2011

    确认美容方式会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策划并执行“环球美妆之旅”,探访美容与美容文化的关系

  • 2012

    首次“环球美妆之旅”,开始探究美容与审美的文化关系

  • 2012

    确认对审美文化传播职业的规划方向,联合发起“稀捍行动”

  • 2013

    确定新的职业规划方向,致力于传播生活美学,并希望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方式

  • 2014

    着眼艺术与美妆跨界,策划多个跨界艺术展,并参与筹建了上海半空间艺术馆

TA的梦想

浙大新闻系毕业,美容行业内深耕,执迷于美学背后的文化研究,进而发起“稀捍行动”公益项目,旨在保护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小新老师的事业一直发生着转型。

在从事美妆行业的过程中,小新老师曾发起“环球美妆之旅”,目的在于探访全球各地美妆背后存在的文化背景。在探访的基础上,小新老师赫然发现成熟地区的美妆行业都必然和当地文化、审美风格保持一致。这也让他意识到,若想要发展国内的美妆行业,必须探掘更高的角度、更深的领域,从文化内核来传播美的概念。

在他看来,手工艺作为人类文化的具象载体,与美容行业拥有着内在联系。美容是基于文化所产生出的妆点生活的方式;手工艺则是承载着人类各地区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两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手工技艺又非常广泛,因此,“稀捍行动”启动了“花丝保护”、“傣纸保护”、“羌绣保护”和“竹编保护”四个长线项目,希望借此塑造一整套公益保护模式。

通过内容采集、整合传播、实物再造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保护模式,目前已得到媒体、企业等各方面社会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以“花丝保护”项目为例,在欧珀莱20周年庆典上,以“陪伴”为主题的指环就是由小新老师和他的团队参与设计、制作完成,在媒体以及品牌会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国际品牌也都纷纷通过合作推出“限量版”的形式,推广这个公益保护项目。此外,一些设计师、艺术家也逐渐参与到“稀捍行动”中来,通过他们的再创造,让传统手工艺更具现代的生命力。北京设计周期间,著名建筑设计艺术家、罗马奖获得者曾庆豪就以傣纸设计了一张巨形“圆桌”,引起巨大反响。

在小新老师看来,梦想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10年前的他远远未曾想过自己会从事手工艺保护事业,这完全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累积出来的一种质变。

TA的时尚观
今年是PCLADY太平洋时尚网成立十周年。从个人角度,你觉得时尚媒体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媒体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平台,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输送给消费者,而非单纯被消费者的意愿所牵引。在平衡两者关系的过程中,媒体可以考虑如何去塑造一个“百家争鸣”的格局,或者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给到愿意发出声音的人,让消费者知晓其实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你内心里如何定义“时尚”?在你接触的人群中,哪些人具备真正的时尚范儿?
“时尚”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气质”,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如此。这种气质,是经久形成的一种风格。不需要过多言语或刻意地表现,可以通过举手投足间的细节,形成这种“气场”。
当你在国外,比如伦敦,巴黎或者米兰,不论是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游玩,有没有去观察当地的时尚氛围,有着什么样的特质?
米兰也好,巴黎也罢,这些时尚之都都拥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从进入城市的一刹那,从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就能体会得到。比如纽约的自由,显示在它灯红酒绿的街头、人们无拘无束的着装以及闲庭信步的状态;又比如巴黎洋溢着各种艺术氛围让它的时尚带着浓郁的优雅气质。
中国的时尚圈或者时尚产业,应该如何去面对西方时尚圈或产业历史积淀下来的优势?
当代的时尚行业,无疑已经被西方时尚圈所引领。中国的时尚行业如果想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塑造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美学体系。现在的审美标准,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美学基础之上的,包括美妆的领域,这样的审美受到人种、文化的限制,让国人对于自己的美学越来越不自信,所以,总渴望从西方学习,但如果自己没有筛选的标准,别人的美或许最终都会变成自己的“丑”。“拿来主义”的确是一个老词了,但是,在有着文化差异的东、西方,借鉴与筛选,的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能够打动你、且能被中国时尚圈运用的中国本土元素有哪些?
中国其实从来都不缺乏精致、强大的手工技艺,这是我们精致文化、儒雅文化的表现。不要把手工停留在低级的“廉价加工”阶段,“made in china”不应该成为别人嘲笑甚至是自嘲的字眼,而应该逐渐发展成为令人惊叹、百年传承的标签。
映画

统筹:朱 琳专题编辑:余雯汶采写:张倩忆

设计/制作:李晓旭/王鹏推广:卢俊丞 陈惠珊

top